理清思路 坚持改革 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作者:朱宝铜 发布时间:2007-05-25浏览次数:1348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  朱宝铜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深层次发展阶段。各种矛盾暴露出来,深化改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变得极其艰难。目前,从总体情况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逐步向着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转变,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加强,后勤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其中部分高校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但同时应该看到。高校后勤还不能适应学校和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学校依然承担着后勤服务经营的责任,并要为此承担风险。这种状况,体现了不和谐的一面,蕴含着不稳定因素。如果不加快深化改革,不和谐的因素就会逐渐突显,不但会影响办学质量的提高,还可能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依然是当前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有效推进改革,各有关方面必须切实理清改革思路,全面建立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一、明确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改革目标

    在原有高校后勤保障模式下,后勤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支撑。各高校均需有一支后勤队伍为本校提供服务。造成国家和学校负担沉重,并且保障能力和质量低下。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无法改变这种状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改变这种状况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最终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但是,高校后勤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简单依靠行政命令或就事论事,既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真正建立起后勤保障的长效机制,必须统筹各方面相关因素,全面建立起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袁贵仁副部长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即  “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这五句话很容易理解:“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自办后勤截然不同的模式,它无需学校自己组织一支队伍提供后勤服务。只需在全国的统一市场上选择你所需要的企业就行了。这种做法的好处很明显,许多亲身体验过的学校和后勤领导普遍认为,这样做既省事、省钱,服务水平还有明显的提高。大家总在提“姓教”的问题,这不就是最好的“姓教”吗?之所以能有这种结果,原因也很明白.就是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结果。所以中央一再强调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个问题很重要,新体系就是要建立起有利于后勤资源配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是,仅有这两句话还不够,因为在为学生的服务中,需要体现“公益性”,需要克服市场运作的弊端,保持一个良好的秩序,同时必须更好地保证学校的稳定和师生的安全,所以还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来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这种基本模式提供保障。这个框架是统筹各方面相关因素,在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最适合我国国情、最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其优越性在于学校既可摆脱自办后勤的负担,又可利用市场机制优化后勤资源配置,实现后勤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并保证对学生服务的公益性。只有建立起这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

    二、确定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构建的改革任务

    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描绘得十分清晰,各有关方面今后深化改革的任务,自然应该是根据各自的职责,协调配合,围绕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开展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任务:

    1、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看.目前多数城市的服务业已基本具备了为高校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同时一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已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的优质后勤服务资源,完全具备了为其他学校提供服务的能力。他们更了解学校后勤服务的特点。从实践情况看,近年来。多数高校在餐饮、物业、绿化、商贸等方面全面或部分引入了专业服务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具备条件的高校应按照国家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主动打破行政垄断,开放市场,在全国市场范围内选择引入优质服务资源、特别是应优先选择分离出高校的后勤服务实体。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在开放市场过程中,有的学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引入和监督管理的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做到稳步有序、严格规范。条件不成熟的应首先创造条件,不能盲目冒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应有组织地推进这项工作,帮助那些需要通过市场选择引入优质服务经营资源的高校完成相关工作。

    关于开放市场的问题,目前还有些不同认识,认为后勤服务要体现“姓教”的特点,企业又要营利,二者难以兼顾。这个观点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也很难实现。因为,企业盈利的目的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学校掌握着后勤服务市场,以市场为纽带,保持着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市场手段,既可以选择优质企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明确的合同条款及严密的监督,控制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引导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企业有优有劣,优质企业注重自身的品牌和长远发展,必然会努力适应教育规律。尤其是在学生食堂和公寓方面,许多从高校分离出来的优质后勤服务实体都可以提供经营服务,以他们的实力,必然能够更好地体现“姓教”的特点。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其中的关键在学校自身的规范和驾驭市场的能力。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行业协会的协助应当能够有效地组织好这项工作。

    2、逐步剥离高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

    高校担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应当集中精力办好学校。计划经济时代,只能自己办后勤。现在有条件可以不自己办,并且也能获得更好的后勤保障,自然应该把这个职能剥离出去。剥离高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的目的是减轻学校不必要的负担和责任,并腾出市场引入优质资源。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具备了部分剥离后勤服务经营职能的条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剥离。剥离后勤服务经营职能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可以采取适当方式消化分流后勤职工。逐步萎缩或取消后勤服务实体;二是创造条件。按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将后勤服务实体注册为独立企业法人,融人社会服务业,也可同时采取以上两种方式,即在消化后勤职工,退出非强势后勤服务经营项目的同时,集中精力发展强项,融入社会服务业。

    3、尽快建立并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

    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环境,不但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难以发挥,甚至会引起混乱。因此,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各有关方面必须共同努力尽快建立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规范、学校监管、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高校后勤市场监管体系。高校后勤市场是全国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学校应主动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行业组织是专业组织,应当系统地开展行业服务、行业规范、行业自律、行业监管等方面工作,推进经营服务和监督管理的专业化;学校是提供后勤服务项目的发包方和被服务方,代表消费者的利益,有义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并对服务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规范的监督管理:广大师生员工是服务对象,参与监管有利于避免对学校产生误解和矛盾:群众的舆论监督对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防止腐败、改进工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应当给予充分重视。

    4、不断完善必要的改革配套政策和法制保障

    高校后勤保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保证这个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制配套,以确保行业组织的积极性、规范性,有关各方责权利关系的合理性。以及引入企业、监督管理、采购产品等工作的规范性。特别是对学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由政府和学校通过资金投入、免税、免租等政策、法规和措施给予保证。

    5、加快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后勤管理职能转变。推进学校后勤行业管理

    通过对各级各类学校后勤管理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革的关键也在于此。目前,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职能不适应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各级各类学校后勤的改革和管理。主要原因:一是学校量大、面广;二是学校后勤工作种类多、专业性强、要求高。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有限,且都属于非专业人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后勤的管理最多只能做到一般要求和非专业性检查、指导,属于粗放型管理。同时,由于学校规模有限。后勤干部又都是经常换岗的行政人员这种状况下,不可能出现高水平的专业化管理,其结果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质量。因此,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抓紧推进学校后勤管理职能转变。实现管理职能转变的关键,是要成立学校后勤行业协会,推进行业管理,从而促进经营服务和监督管理的专业化。这项工作必将带动其他各项任务的完成,即有利于减轻教育行政部门不必要的负担,使他们集中精力抓好该做的事,又可有效推进改革加强管理。

    三、处理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构建的几种关系

    在推进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并正确处理如下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高校勤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高校后勤的发展是大学改革、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高后勤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要求。各校推进改革中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条件相差很大,改革的度不可能一致,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改革是必需的。条件具备的,应当积极推进。条件不具备的,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既要避免冒进,也要避免保守。

    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长远目标必须明确,有了长远目标才有努力方向。但是,由于高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途径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简便有效的途径,例如:目前许多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争取做大做强。实际上,这种做法不是对各高校都适用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或有特殊强项的后勤服务实体.通常在某些方面做大做强是必要的。一部分后勤服务实体做大做强对加快整个高校后勤市场的成熟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逐步取消后勤服务经营职能,直接采取市场选择的办法。这种做法更为简便、有效。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非常大,没有必要、没有优势的情况下。选择这条道路对学校是无益的。

    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目前高校后勤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合理,不利于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管理体系中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制约。推进改革中,必须使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二者不协凋的问题,应认真研究解决。

    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在确定面向学生的服务是否需要改革、如何改革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如何维护学生的利益。而在操作过程中,则应注重维护后勤职工利益。改革中,维护后勤正式职工利益的问题是一个难点问题。当前已有一批高校通过各种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做法的基本思路是,在保证后勤职工基本收入的情况下,使他们再以新的身份进入后勤服务实体。这种做法,既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后勤服务实体成本高、难于管理的问题,也保证了后勤职工的待遇,整体核算上也不加重学校的负担。解决了这一问题,对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参考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

    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改革和管理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改革搞好了会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反之也会制约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证改革的实施和效果,反之也会影响到改革的实施和效果。推进改革中,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不断强化管理,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促进管理,特别应设法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高。

    正确处理重点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后勤改革涉及高校后勤的方方面面内容,在推进改革中,应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学生食堂和公寓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最易引发不稳定问题,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抓好这两方面工作。解决了这两个重点问题,就解决了高校和政府的一个后顾之忧。要通过改革,加快硬件建设,完善软件管理,切实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条件具备的高校应开放市场,引入优质服务企业。目前,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和社会企业在餐饮服务和学生公寓管理方面已具备较强的实力,选择这部分企业提供服务,必将立竿见影,取得明显效果。有人认为学生食堂和公寓的改革影响稳定,不主张改革,这是极端错误的。回顾历史,我们应当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学生食堂和公寓中存在的不稳定问题,不是改革引起的,是几十年固有的。因此.采取保守不变的办法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改革才是从根本上消除不稳定因素,实现长久稳定的根本出路。

    正确处理依靠自身力量与借助外力的关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优化后勤资源配置,但仅此还远不够,还应当注重有效地借助外力,通过引入、合作等办法,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这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必然会在较短时间内、较大程度上改善后勤工作的面貌。

    正确处理体现公益性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关系。在高校后勤保障中有些面对学生的服务项目,既要体现公益性,还要采取市场机制运作。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片面强调体现公益性就无法维持,市场机制运作就无法实现。因此,体现公益性的责任在政府和学校,决不能要求企业体现公益性。

    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尽管难度巨大。只要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各尽职守,必将大大缩短进程,早日达到目标。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