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诸多矛盾分析

作者:张志军 发布时间:2006-08-13浏览次数:1390

 

  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近五年的快速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保障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后勤从高校主体分离,走企业化;融入社会第三产业,重组资源,实行联合;依托社会办后勤,实现后勤社会化。如果把改革全过程比作一场话剧的话,过去的历程只不过是序幕而已,今后的路更长。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处在相对平稳的调整时期,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积习太深和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勤保障任务的艰巨性;由于高校后勤兼具产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殊性以及受到人们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制约,改革面临着观念、体制、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新的矛盾和挑战。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对巩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确保高校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一、持续推进改革与观念障碍的矛盾

  

转变观念是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想基础。尽管近几年后勤改革的实践一定程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较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的承受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高校是接受市场经济洗礼最晚的一块领地,师生员工囿于旧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持续推进怀有矛盾心理。表现为:

  ⑴福利后勤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前,高校后勤实行福利型、供给制、行政式的保障体制,师生一进校门,学校就包揽了吃、住、行、医、幼儿入托等一切服务,这些服务有的不收费或有的收费很低,学生水电费也是不收钱的。而现在都改为收费服务,原先福利后勤不见了,把现在和过去一比较,觉得改革吃亏了。

      ⑵“大锅饭”依旧怀恋。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实行竞争上岗,工效挂钩,后勤职工的物质获取方式,由原来稳定、旱涝保收的分配方式变得不确定,“大锅饭”被打破了,个人的职称、职务、就医、住房、养老等福利都变得不稳定,学校这棵大树靠不着了。

      ⑶求稳怕乱,不作为思想较普遍。面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一些同志有畏难情绪,对改革前景产生迷茫、动摇,缺乏信心,等、靠、要,不作为思想较为严重。

  上述⑴、⑵种表现的根源是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本质的认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潮流。我们应从长远和全局的利益出发,积极的去评判它的利弊得失,努力去适应它,任何守旧、怀恋都于事无补。第⑶种表现反映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总体上的把握和认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改革进度还与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紧密关联。如果,哪一天高校后勤可以做到像李岚清同志讲的,由自己办后勤转为选择和监督社会力量来营运后勤服务,即经济学上所阐述的“不是养人办事,而是用资源外购的方式来办事。”那么高校后勤社会化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将以往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习惯思维向市场经济转变,摈弃传统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偿服务、优质服务等一系列与现阶段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相适应的新观念,从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支持改革,做持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促进派。

 

 二、后勤实体与学校关系处理上的矛盾

  

学校与后勤实体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后勤管理体制尚未真正理顺。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后勤部门从高校主体剥离,组建后勤实体。并设定“乙方性质确认,两方(甲乙)关系设计;三项制度安排(人财物)”的剥离后的组建模式。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在各高校实施情况是不一样的,从目前实践情况看,多数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理顺:

      其一,后勤实体性质模糊。由于全国大多数高校剥离后的后勤实体都未进行法人资格的注册登记,处于非企业非事业的尴尬境地。在学校与后勤的关系处理上,有时把后勤当作学校的一部分,按事业来管理;有时把后勤当作企业,按企业模式来办事。产业与教育双重属性,令后勤实体难以适从。

      其二,产权界定不清晰。由于多数后勤实体都还停留在模拟企业化管理的阶段,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产权关系、投资机制、职能定位一系列基本问题都未得到解决。后勤实体难以独立自主地进行资本运作和商业运作。致使后勤增强了对学校的依赖,而学校即承担了更多的经济风险和包袱。

      其三,缺乏市场经济管理手段。学校对处理涉及后勤体制、机构设置、干部任免,人事安排等事项时,仍按机关行政单位的习惯做法,缺乏运用市场经济法则来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比如人事安排方面指令式的把机关分流人员、引进教师家属、土地征用工和其他人员安置到后勤等,与后勤实体减员增效的企业行为是不一致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既涉及到经济基础,又涉及到上层建筑,改革过程必然是企业化、市场化,再逐步走向社会化。在当前多数后勤实体尚处于模拟企业化管理阶段的情况下,高校应始终把后勤当作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搁置所有权的争议,因校、因地制宜,给予政策,切实加强对后勤实体的扶持、帮助,支持后勤建立质量标准、价格管理、服务评价体系,协调各方,化解矛盾,实现后勤服务的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并学习、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进行产权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探索,逐步理顺学校与后勤实体之间的人、财、物的关系,循序渐进,引导后勤实体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发展。

  

三、市场价值规律与高校后勤教育属性的矛盾

  

市场价值规律与高校后勤教育属性的矛盾集中表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处理上。高校后勤属第三产业,其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市场价值规律,讲究经济效益。但是,高校后勤本质特征姓“教”,高校后勤的任何经营服务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服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稳定的需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特别是现阶段,既不可能很快地割断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公益性供给制的各种因素影响,又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驱动,所以出现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商品化与公益性共存的局面,产生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如:社会市场上粮油食品涨价,但高校后勤不能随行就市地涨价,而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消费能力,必须低成本甚至亏本地提供服务。又如在高校后勤资源的配制上,学校通常都有寒暑假,而寒暑假期间许多资源是闲置的;高校学生食堂每天就餐高峰时段也就几十分钟,而在人力配备、餐厅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必须按提供完全保障的需求来做。

      所以,后勤实体在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优美环境,维护学校稳定的过程中,是定位在优先保证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基点上,是牺牲了很多经济利益的。因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兼顾产业和教育双重属性,做到经营服务同时抓,两个效益一起上。要认真研究后勤资源的配置方式,按育人需要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原则,优化人、财、物、市场等办学资源的配置;要加强成本管理,按保本微利的原则处理好市场经济属性与师生服务要求之间的关系,坚持服务育人与社会化运作并重,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以增强高校后勤实体活力。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家政府、学校要合理承担改革成本,在食堂、公寓的建设、卫生、防疫、保健、治安等方面加大投入和管理,推进形成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以促进后勤实体健康、持续的发展,确保高校稳定,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师生日益提升的服务需求与优质服务相对短缺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师生的生活质量和消费需求也逐渐向多样化、高层次发展,这对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后勤实体的运作中,普遍存在服务范围偏窄、品种单一、单调;交易手段落后;服务意识、市场观念淡薄;成本投资及商品价格偏高、质量差等问题,与师生的要求相去甚远。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我们不更新观念,树立危机感,而对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漠然置之,掉以轻心,即高校后勤实体不仅会失去信誉,还会失去生存空间,被淘汰出局。只有增强对市场和企业前景的忧虑和警觉,增强服务意识,真正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不断研究消费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才能履行好后勤实体的职能,建立起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

      为此,高校后勤实体必须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办法,在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要认真了解、研究大学生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增加后勤服务的知识含量,开发教育资源,增加知识型、教育型、情感型服务,通过服务创新,创服务名牌,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满足大学生特殊群体的需求;要搞好成本核算,做好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控,让利学生,减轻学生负担;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改进、提高,才能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最满意服务,才能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五、后勤现代化与职工队伍素质的矛盾

  

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必然要求作为其保障系统的高校后勤首先实现现代化,而高校后勤现代化需要有一支思想好、技术精、有文化、有纪律,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队伍。但是,从目前高校后勤队伍实际看,普遍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状况: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富余人员多无法妥善安置,另一方面,懂管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缺乏,年龄老化,文化不高;二是外来务工人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民工充当了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主力;三是复合型人才、知识型员工少,既懂教育规律,又懂经济规律的人才奇缺,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四是员工队伍不够稳定,精神状态、思想状态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化营运的要求,不能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持续推进的需要。队伍建设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抓后勤职工队伍建设应解决五个方面问题。

  第一,改善结构,广纳人才,充实基层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力量。不论出身,不拘一格,大量吸收大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乃至优秀农民工,充实后勤队伍,是改变现有后勤队伍结构的根本措施。

  第二,集中精力抓好职工的素质和技能培训。劳动者的素质,决定服务育人的水平。高校后勤要从后勤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实现职工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来组织职工的教育培训,用科学和先进技术武装人,将初级工变成高级工,将农民工变成技术工,广泛开展争做知识型员工的活动。这种培训是提高后勤实力,有效地占领校内市场和拓展社会市场所需要的必备的条件,也是提高整个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第三,重视高校后勤的文化建设。要总结和培育出高校后勤实体的精神和共同价值观,包括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服务育人、师生至上的理念等。后勤职工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用精神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四,以人为本,解决好后勤职工队伍的稳定问题。目前的后勤队伍,人心比较涣散,原有职工情绪低落,外聘职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而这支保障队伍中骨干力量也因为职称,职级方面的问题感觉前途渺茫、缺少信心。我们要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切入点,协调劳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思想工作,和谐人际关系,调动积极性,使员工队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责任意识,同心同德,为高校后勤事业做贡献。

  第五、加强班子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高校后勤领导班子要努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创学习型团队,要加强对高校后勤特点的研究,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的能力,求真、务实、为民、清廉,带领干部职工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我们国家正处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我们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走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内涵和外延并重的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努力建设适应大众化教育阶段所需要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使高校后勤的基础性、先行性、保障性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