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跃进同志在党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范跃进 发布时间:2006-02-20浏览次数:3172

 

2006216

同志们:

经过校党委研究,决定利用开学前的3天时间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来总结我校“十五”期间特别是2005年的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的工作,并对学校有关政策的调整进行研讨和论证。我想借此机会,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学校2005年工作做一个总结,这里面也涉及到“十五”期间,也就是我们学校从合校到现在一些工作的总结。总结过去是为了总结经验,探索路径,为我们今后“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二个问题是想谈谈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整体思路,即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发展的思路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关键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就这次会议的任务和要求谈一点看法。

 

2005年学校工作总结

 

2005年是“十五”的结束之年,也是我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一年。在2005年,我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已经是全校上下的共识。

(一)生源质量是教学工作的基础。2005年度,招生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5年我校共招生11107人,生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是100%,本科志愿的录取分数线高出当地分数线近20分,这在我们学校发展史上是空前的。生源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学分制改革不断深入。我们已经进行了四年的学分制改革,应该说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作为全国第一所实施按照文理大类招生的高校,我们四年来进行的学分制改革探索得到了全社会的承认,得到了高等教育界和其他高校的首肯。我们承办了有教育部、省教育厅参加的全省学分制改革研讨会,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领导以及全国部分著名高校的教务处长齐聚我校,来研讨我校的学分制改革。经过我们四年来的摸索,整个学分制改革的方案已经比较成熟,配套的规章制度也比较健全,同时我们还启动了全新的教学管理系统,全面促进了教学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和网络化。

(三)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承办了全国教材研讨会,加强了教学研究,加强了专业和课程建设。2005年共申报了27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有3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目前省级精品课程已经达到5门,提前完成了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我们的教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果,2005年我校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是省内高校获奖比较多的高校之一。整个“十五”期间,我校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达到10项。同时,我校的教研成果立项也越来越多,2005年校内教学成果立项177项,比2004年增加了30%多,并且这些教学立项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转向课程建设、实验设计等方面,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由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的改革逐渐转向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改革。2005年,我校还成为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

(四)初步搭建起我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和运作机制。建立起了学生信息员制度,形成了完整的上通下达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运作体系、监控体系、评价机制越来越完善。2005年,我们还全面启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准备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全校教学管理、教育质量、教学规范的建设,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6.2 %,高出全国平均就业率近14个百分点,也表明了我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2005年我校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张红雨教授指导的1名学生的作品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中获全国一等奖;在山东省第五届创业计划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有1个队获得国家一等奖,3个队获得省一等奖,2个队获得省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中,我校有3个参赛队获得省一等奖,2个队获得省二等奖,取得历史最好水平;在全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中,有3个队获得省一等奖,5个队获得省二等奖,获奖比例和层次均列山东省高校第一位;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活动中,我校有1个参赛队获得省二等奖,1个队获得省三等奖;在“省高校第二届宿舍文化节”活动中我校荣获集体项目两项一等奖,单项项目荣获1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获得优秀组织奖,共荣获12个奖项,获奖数量全省第一。这些骄人的成绩和数据,充分说明,通过5年来扎实的努力,我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一)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我们几年来一直坚持“培养、引进、聘用”并举的举措,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共引进博士25人,学成回校工作的博士15人,共计40人;共引进硕士109人,学成回校工作的19人,共128人。也就是说,2005年共新增硕士学历以上教师168人。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我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历以上的人员由合校之初的占教师总数的26.8%增加到2005年底的45.8%

(二)师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在校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7人、硕士16人;有200多名教职工攻读高校教师硕士学位。通过有计划、有重点的师资培训工作,师资结构明显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2005年,我们还派出了6位教师到国外做访问学者,2名教师到国外进修。

(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有2人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称号,1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人获“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有51人入选我校第二批“136人才工程”。

(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有序开展。细化了聘任条件,严格任期目标和聘约管理。2005年新聘教授20人,副教授45人,讲师64人,教师外副高职称21人,中级职称26人。

三、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加大投入,加强特色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2005年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是全省新增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另外,音乐学和专门史2个学科还被批准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省级重点学科。我校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由2001年的3个增长到2005年的9个。

(二)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第十次学位点申报工作中,新增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已由合校之初的7个增加到43个,增长了5倍多。同时还获得了7个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授权点,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等专业学位授权资格,工程硕士和农业推广硕士开始招生,前景良好。应该说,我们的学科建设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科研机构、科研立项、科研成果评奖等工作都获得了重大突破。我校与工陶院、硅研院联合申报的“工业陶瓷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获得批准,实现了我校国家级科研机构零的突破。该中心也是山东省历史上首次获得批准的工业类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至此,我校国家级研究机构、省级研究机构已经达到11个,这为我们“十一五”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度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55项;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1929万元;获得科研奖励88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4项,厅局级奖励74项;2005年,全校发表论文1393篇,核心期刊702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检索123篇;出版著作61部;申请专利53项,共有20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科技厅和教育厅鉴定,有多项科技成果经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同时,有两位科技人员获得“中国专利山东优秀发明家提名奖”。

(四)科技开发、横向联合、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工作成效显著。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实施科技介入计划,创办“科研根据地”、委派科技顾问、与政府部门联合举办成果发布和科技洽谈,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合与合作,2005年共签订横向课题113项,合同经费额达1277.8万元。在时风集团建立了第一个“科研根据地”,与企业联合共建立5个科研机构。我校在企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五)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浓厚学术氛围。2005年度共有110位科技人员在全校范围内作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24人共作全校性学术报告29场。还承办了“中国太阳能学会生物质能源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理事会”等会议。鼓励我校科技人员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学术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术氛围日益浓厚。此外,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管子学刊》办刊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科学版学报的二次文献转载率在全国工科学校中位列前三。

四、基本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一)坚持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原则,加大校园绿化力度,2005新增树种60余种,近3万株,种植花卉11000余株,安放景观石30余块,校园绿化水平提升了一个新层次,为师生营造了优雅的学习工作环境。2005年度,学校获“山东省绿化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二)图书馆、住宅区、研究生公寓等35万平方米三期工程开工建设。三期工程完成后,与2001年相比,全校的建筑面积翻了一番,达到130多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也翻了一番,达到240多公顷,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土地征用手续全部完成。

(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2001年的0.72亿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2.24亿元,仅2005年就增加近6000万元,实验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5年图书馆新增藏书17册,中外文数据库133个,电子图书24464种,中外报刊2868种。2001年到2005年,图书馆藏书从102.7万册增加到202万册,电子图书从0增加到101万种,中外文报刊从3500余种增加到8368。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建设等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只要我们建设得当,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时候,我们的硬件建设都能达到优秀水平。

(四)校园网建设成效显著,软件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资源建设不断加强,网络应用水平日益提高,各单位的网站建设发展很快,数字化校园基本形成。

五、学校整体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一)2005年按照精益化管理原则,重新界定部门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全面修订规章制度,各项工作进一步科学、规范、高效。召开了学校第一届“双会”,建立了校务公开制度,认真落实省委三个体系建设要求,被评为全省“三个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并在全省三个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加强了节约型校园建设,节能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节水、节电工作成效显著。我校被淄博市列为节能工作典型示范单位,获得“山东省节水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二)按照“投资多元化、管理契约化、运行企业化”的模式,加强成本控制,建立竞争机制和目标责任管理,完善监督与约束机制,切实加强资产管理、能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后勤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新提升。校办产业采取“校内转化、校外引进”两手抓,科技项目实现新突破,2005年度完成销售额929万元,实现利税51万元。校医院卫生防疫、医疗保健、医政管理进一步加强。每年一度的教职工查体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教职工的健康保健做出了较大贡献。住宅小区全部模拟实行物业管理,管理水平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好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被授予“山东省细微服务示范企业”荣誉称号,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在“首届全国饭店系统服务技能比赛”中获得团体金牌。幼教中心荣获“淄博市十佳幼儿园”称号。

(三)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工作进一步科学、规范。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开源节流,保证了学校建设、发展的资金需要。2005年度我校的预算收入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四)校友工作全面起步,校友爱心基金初步设立,为2006年校友爱心基金的筹措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目前有14万校友,如果联系到10万人,每人每年为母校的贫困生捐100块钱,那就是1000万,10年就是1亿元的校友基金。运作好这个基金,其收益就可以解决我校全部3000多名贫困生的吃饭问题。这一工作如果做好了,将是我校的一个很好的品牌。

六、学生工作全面创新

(一)2005年,我校召开了第一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分解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形成了完善的工作责任制体系,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深入进行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通过“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题的“五心”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关爱他人,孝敬父母,自信自强,切实增强责任感。积极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积极开展学生党员教育活动,并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组织发展工作。高度重视网络德育工作,大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我校成为“中国大学生在线”理事单位。

(二)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日趋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契约化。修订了学生奖惩办法以及《山东理工大学教育管理与自律协议书》,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学生管理逐步走上法治轨道。学校已与全部全日制在校生签订教育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2005年度共表彰先进集体47个,优秀个人8897个,发放各类奖学金1186万元,新设了一批奖学金,进一步扩大了受助面。加强学生国防教育,做好学生军训工作,协助选培办做好国防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完备的学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统一在大学生事务中心服务大厅设立服务窗口,在帮助学生成才、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心理辅导员培训班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参与人数达到3万人次,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奖、贷、助、免、补”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通过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发放奖学金、学费减免等方式,“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年内共有2118名学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1073万元。

(四)创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四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初步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建“学士后流动站”“青春创业实践基地”等各类基地12处。1支服务队成为全国重点服务团队。在山东省2005年社会实践评比中,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38名同学成为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第三批志愿者,我校志愿者录取总人数位居山东省首位。

(五)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广泛征集用人信息、积极拓展用人渠道,共组织各类招聘会百余场,接待用人单位5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26181个。

(六)培养实干型、创新型和研究型的学生工作队伍。加大对新上岗辅导员培训力度,聘请108名学生辅导员助理,有力地补充了学生工作队伍。组织学生工作优秀论文评比活动,组织暑期学生教育管理研讨会,选送优秀论文参加山东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优秀论文评比,有1篇文章获得一等奖,2篇文章获得二等奖,2篇文章获得三等奖。

七、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职教师资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成人教育取得良好成绩。2005年招生6003人,在校生规模达17278人,办学效益日益显著。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逐步规范。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开拓新的办学阵地,努力为社会服务,在办好下岗失业职工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成人年高考辅导等工作基础上,举办各类培训21期,培训3680人。在山东省普通高校函授夜大学教育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二)现代远程教育坚持重点办好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大力发展远程开放本专科教育和网络本科教育等成人高等教育、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工作思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远程教育学院各类注册在校生达7534人。

(三)学校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学校布局调整后,整个东校区拿出来发展山东省的高端职业教育,我们提出了在全省开展“2+2”教育试点工作,也就是把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连接起来。经过广泛论证,我们拿出了方案并向省教育厅作了汇报。教育厅对我们的方案给与了充分肯定,并在我们这一方案的基础上出台了全省“2+2”教育的方案,在全省进行试点。我校工程技术学院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将达到5000人,既为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高技术人才,又为我校的办学效益做出了很大贡献。另外,职教师资和职教管理干部培养培训、职教理论研究、信息服务、基地建设、职业资格鉴定等工作逐步推进。

八、大学文化建设成果逐步扩大

(一)我们整个学校的标识系统,校训、校歌、校标等已经建立起来。通过这些标识系统,充分体现了我们学校的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名人报告”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学生社团活动卓有成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组织开展了第二届“我爱我师”评选活动,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山东省第九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共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4项,并获多项“优秀组织奖”。

(三)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保卫设施和队伍建设,突出“防火、防盗、防中毒、防意外事故”工作重点,学校与各部门签订“平安校园”建设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防火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完善安全防范体系,维护了校园良好秩序。

(四)依法治校工作稳步推进,法律事务室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05年度我校被省教育厅推荐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候选学校。

九、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一)在巩固原有校际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及韩国的9所高等院校签署校际交流协议,获得了重大进展。派代表团分别赴国外友好学校访问考察。各级干部、各学院(教学部)教学、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意识逐步增强,国际交流重心逐步下移。

(二)外籍教师聘用和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2005年度共聘请外籍教师26人次。完善外籍教师授课质量评估制度,提高聘请效益。实施人性化管理,解决外教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组织外籍教师举办“外籍教师英语系列讲座”48场;开展“英文经典影片欣赏”活动20期,活跃了校园文化。

(三)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我校办学国际化进程。顺利通过中新、中英两个办学项目评审,并于年内招生。新签订中美、中韩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协议,2006年度启动这项工作。共派出45名学生赴英国、德国、新西兰、奥地利、韩国的友好学校进修学习。2005年,在校外国留学生达到69名。

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校党委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体共产党员和各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各阶段的工作安排,扎扎实实开展了各项学习教育活动,达到了学习教育活动与经常性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的预期目的,圆满完成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任务。全体党员的自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先进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为广大师生员工办了一系列实事、好事,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良的环境;各项工作得到了更好的推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的建设,形成了立体交叉的宣传工作格局,为学校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加大校外宣传力度,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宣传学校的新闻稿件500余篇(次),树立了学校良好形象,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我校校报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级报纸。学校被评为“全市对外宣传先进单位”

(三)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拓展干部队伍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业务素质。2005年共有16名处级以上干部参加脱产培训学习。6名处级干部完成国外高等教育管理培训,选派6名处级干部脱产到国内高校进行英语培训,为出国学习培训做准备。另有5名同志通过外语考试,准备赴美国进行3个月的高等教育管理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措施,我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四)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的方针,初步建立了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积极推荐高层次人才到校外相关政府部门、学校、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年内选派16名高层次人才赴淄博市地方和职能部门挂职。加强了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工作,2005年又推荐了2名同志(其中一名为党外人士)进入市政协任委员。

(五)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律法规和廉洁勤政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抵抗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制度,坚持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了深入基层意识,改变了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了解校情民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5年度,共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19个,优秀共产党员7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5名,并进行了表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总支的监督保障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淄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真抓实干、努力工作的精神,得益于全校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

 

今后的发展思路

 

“十五”期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么“十一五”怎么发展?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学校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分析高等学校面临的形势,全面理清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鼓足干劲,真抓实干,一定要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你想超越别人,走到前面去,如果没有比别人更快更好的发展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十一五”期间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抓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就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的进步、山东理工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就靠两条:一是发展,二是改革。用改革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敢于探索,找出一条跨越式的路子来。如果我们没有超常规的思维,没有超常规的措施,我们是不可能在短短5年时间实现学校合并、融合和快速发展的。一般而言,五年能合起来就算不错了,而我们用极短的时间实现了合并,并且很快实现了融合,继之踏上了快速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这与我们抓住发展不放松,用改革促进发展的思路有很大关系。“十一五”期间这一点要坚持不变。

我们要坚持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外延性的扩张,而是科学的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句空话,要认真研究在我们学校,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用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实现科学的发展,怎样才能费更少的劲,干更多的事,我们要有一套科学的思路。我们在工作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去年的党委扩大会议上我提了十个字——“定位、转型、特色、人才、文化”,就是要在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通过准确的定位实现转型,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文化,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才支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这可能是关键的问题。用一句话说,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定位观、科学的特色观、科学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科学的文化观。

第二,在“十一五”期间要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全面落实学校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就是资源配置方案,学校党委对这个规划非常重视,2004年启动规划制定工作,历时近两年。去年的党委扩大会上,张宇声同志就向会议介绍了规划起草的情况,征求大家的意见。在起草过程中,多次征求全校上校各个层面的意见,进行了数次修改完善。经过近两年的起草和修改,现在我认为这个规划基本上是科学的、可行的。现在稿子已经基本形成,我们要提交到开学后召开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讨论。讨论通过之后,整个“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落实这个规划。

我们能不能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确立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在抓落实,只要这个经过群策群力制定的规划,能够经过5年的发展全部落实了,我们就建成了省内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就实现了省委在合校时给我们定的十年目标。这个规划通过之后,各个学院、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要把这个规划进行分解,变成工作措施,最终我们一定要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就是要抓住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整个工作思路要清楚,工作还要有重点。重点是什么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将整个“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用这么三句话来概括,作为一个总体发展重点和主体思路,就是“打好一个基础,抓好两条主线,实现三个目标”。

“打好一个基础”就是要打好我们学校大学文化建设这个基础,使学校真正形成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高效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人人奋发的氛围。这几年,我一直强调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这项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怎么搞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最本质的功能是育人,大学本质上是一个育人的单位,大学不能搞“官本位”,笼统讲“以学术为本位”也不科学,大学应该讲“育人本位”。以人为本,大学的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哪个学校的科研水平高,就证明他创造新文化、新知识多,他育人的水平就更高。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就是育人!育人应该是我们山东理工大学以及每一位教职员工最高的价值追求。这就是我们大学文化建设最本质的内核。实际上,我们以往的所有大学文化建设也都是围绕着如何育人展开的,比如说我们的校训——厚德、博学、笃行、至善,这不就是提育人的要求吗?我们的校歌“傍黄河,拥泰山,这一片大地育多少先贤……”也是谈育人;我们的校徽“理工之星”,就是象征我们要培养理工新的人才之星,还是育人。去年我曾提出,我们学校的教师要树立三大价值追求,即“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从中收获欣慰;科学研究,创造新知,从中收获愉悦;独立的批判精神,自由的探索,从中收获惊喜”,如果这种价值追求能够内化为每位教学科研人员的行动,我们整个学校的文化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育人不仅仅是一个施育的过程,育人和自育是辩证统一的,你在育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培育。我们的老师在培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培育,得到了提高,得到了完善。我们整个学校的价值观应该围绕着育人,在培养人才、热爱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自育这些方面来展开。

要在全校倡导这一价值追求,学校就必须有强有力的价值导向。就是说我们的政策体系和通过政策体系建立起来的体制必须有利于这一价值观的形成。体制就是用制度进行了规范的社会运行规则。我们学校要以育人为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制定的整个政策体系就要体现这个精神,要形成这样一个体制和机制,这个体制中,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平衡,使大家能在这里和谐地相处、心情舒畅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育人这个价值追求当中去。也就是说要实现这个核心价值观,搞好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文化建设作为保证。这也是我们全面修订学校政策、全面完善学校制度、推进精益化管理的一个动因所在。这个基础打不好,就不能使全校教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育人中去,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就要打折扣。所以我们要通过全面的制度文化建设使我们学校真正形成政策比较科学、运行比较高效、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大家身心比较健康、环境优美、教职工收入比较丰厚,每个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尽其能这样一种局面。这样的话,我们在“十一五”期间才可能实现跨越。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几万师生员工同心协力发展这个学校,她就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如何把大家动员起来,靠的就是这种价值导向、政策体系、制度保障,靠这种文化氛围。在这方面下功夫,是实现跨越的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诀窍所在。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功夫把这套制度搞好。我讲的不光是学校的制度,各个学院、各个部门都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考虑怎么把全体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高水平大学建设。这个事情做好了,我们“十一五”期间就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别的都是空的,光靠党委班子几个人吆喝,靠我们在座的200多人吆喝,我看建不成高水平大学。必须动员起全校上下的力量共同来谋求发展,才能实现我们“十一五”的奋斗目标。

关于“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形成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色?他毕业后去干什么?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准确定位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就是盲目的,不可能搞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给人才划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们国家需要数以万计的拔尖人才,第二层次是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三层次是数以亿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山东理工大学是不是应该定位到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上,这是最主要的。我不排除我们学校可培养出数以万计的拔尖人才中的一部分,但是恐怕就我们培养人才的主体定位来看,应定位在专门人才。这个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大部分面向的是就业市场,那么检验我们教育质量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你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就业,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考研率加上就业率约等于100%,检验你就是这两个指标。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受欢迎、毕业生就业率高,培养质量就是高的;毕业生就业解决不了,你把质量说得再高,体现在哪里?所以我们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科学地定位,要知道自己培养什么样的人,各个学院都要研究这个问题。几年前我提出要按“出口”来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如果我们不这样来思考问题,还以为自己是个象牙塔,教育教学质量就上不去,教学改革可能就是盲目的,没有抓住根本。第二,准确定位之后,还要进一步明确,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我们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什么才叫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呢?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他好与不好?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生产产品的优劣程度叫质量,什么叫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质量就是你培养的学生也就是你的产品的优劣程度。什么叫优,什么叫劣呢?学生出去之后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我自己考虑是不是有三大类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他的素质怎么样,道德、人文、修养、品格、事业心、责任感,这是第一类标准;第二个标准是他的知识,知识结构、学识水平;第三个标准是他的实际工作能力。你这个人知识不错,但是到单位上没有事业心、不守规矩、不讲道德,恐怕单位不欢迎;你光讲道德、挺老实、挺听话,但是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恐怕单位也不欢迎。按照这三个标准体系来衡量,如果都具备,就是社会最欢迎的专门技术人才。如果大家同意这个观点的话,那么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就出来了,整个的教学改革就应该按照“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来深化。

再深入研究,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质量,这个素质怎么培养出来?我们过去认识上似乎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混为一谈。政治观的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提道德、品质、修养就只想到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我看来,素质教育不能仅仅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如何进行大学生素质培养?我想了四条途径,大家看行不行,一个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个暑假用上,一个暑假一个月,一年级的学生第一个暑假必须回家,回家帮着父母干一个月的活,你看自己每天能干些什么,农村的帮着下地劳动,城里的帮着洗衣、做饭、拖地干家务,每人发一个本子,这一个月做了什么,每天都要写日志。这一个月结束的时候,父母给划一个分数。如果家长认为合格了,这一个月就记2个学分。第二个暑假搞社会调查,还是每人再发一本日志,记录每天的采访、调查情况,也可以写感想、收获。采访哪个人,哪个工厂,哪个社区,哪个民营机构,哪个企业,哪个聋哑学校都可以。搞完社会调查,最后写一个3000字的调查报告,交给本科生导师,只要写了,就算合格,给2个学分。第三个暑假,各学院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环境专业的搞环保实践,学法律专业的搞普法宣传等等,为社会服务,再给2个学分。这三个假期下来,学生的素质必有提高,我想这就是素质的教育过程。第二个途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去年,我让宣兆琦同志搞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体系,现在已经搞了20多门课程。今后要规定,不管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必须修读其中一门或几门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学分,可以开的课时短一点,10个学时、20个学时,但学生必须修读。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第三个途径就是鉴赏能力提高系列。开设一些小课程,如中国绘画赏析、中国书法赏析、中国民族音乐赏析,西洋画赏析、交响乐赏析等等都可以,七八个学时、0.5个学分,必须选修几种。你问问我们的学生什么是交响乐,没有几个能答上来的。通过这些赏析课,学生只要能懂了,有兴趣了,素质就提高了。我提出的第四个体系就是阅读学分。我们2004年请全校教授推荐了100本书,我建议教务处从下学期开始,新生一入学,就把单子印给他,和他说四年必须读20本,每本书读完了,要写一个1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毕业的时候交给导师。只要读完了就得到4个学分。这些设想行不行得通?我认为只要精心组织,是行得通的,而且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一定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些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我们还可以从更广的方面开展探讨

我们现在的知识培养体系比较完善,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平台三级教学平台都有了,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完善这个三级平台建设,加大课程建设,完善充实课程超市,拓展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的空间。和知识培养体系相比,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还远远不够,措施不够有力,能力的培养远远没有系统化。我们建了很多的教学实习基地,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不可以到实习单位去做,学生的毕业设计就到工厂去做,由工厂的工程师指导,行不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到银行去做毕业论文,国贸专业的学生到外贸企业去做毕业论文,一面实践一面写论文,这样,毕业后到单位,他就可以适应得非常快。现在,教务处正在制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希望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把学生能力的训练列入整个培养计划。总之,只要按照“学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综合培养计划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能形成我们培养人才的特色。

第二条主线就是整合力量、凝练方向、构建团队、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一所大学是不是高水平大学,主要看什么?主要就是看科研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是学科水平的高低。一所大学有没有特色,也主要是看学科有没有特色。学科建设这条主线抓不住,永远不可能建成高水平大学。“十一五”是我们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关键的关键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在“十五”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切实使我们的学科水平得到提高,真正形成我们的学科特色。如何进行学科建设?近两年来,校党委组织力量进行认真的调研和论证,制定了《山东理工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服务计划》、《山东理工大学学科建设立项管理办法》、《山东理工大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山东理工大学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等一系列方案,只要大家按照方案认真落实,我看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就一定能抓好。

“实现三个目标”,即第一个是要成为博士授予权单位,第二个是要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第三个是要全面完成学校三期工程建设,完成钱家村的搬迁,使学校基本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得到落实。实现了这三个目标,就实现了我们的“十一五”的总体奋斗目标。

第四,是要建立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我们提出了要建立学习型、思考型、实干型、创新型的干部队伍,这个方针不能变。我希望各级干部要认真加强学习。这个学习不仅是你的专业学习,最主要的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管理知识、社会实践经验这些方面的学习,使我们干部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能够承担起所分管的部门、所领导的学院的工作。希望各级干部要善于思考,养成多思考问题的习惯。不动脑子,人云亦云,这样的领导肯定干不好,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是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进行的,不思考、不动脑子、不研究问题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我们的整个干部队伍要建设成会思考的队伍,全体领导干部要变成思考型的干部。我希望各级干部要大胆创新,敢想敢干。

再一个方面,领导干部要心胸开阔。我们要干好事业,就要有容人之量,一个单位大了,什么性格的人都有,我们要有容才的胸怀和雅量,要通过我们容人的真诚感动每一个人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奋斗,不能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不能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因为你是领导,要不你就不要在这个岗位上,在这个岗位上就是奉献、就是一种牺牲。

再一方面,我也希望我们的干部要处理好工作和自身业务的关系。我给大家讲个故事,200多年以前,澳大利亚还是一片新大陆,两大殖民主义强国——英国和法国决心派大军抢占这一片资源丰硕的土地。两国大军实力相当,关键在于两国船只的航海速度。英国派出弗林斯达船长领军,法国则由擅长带领三桅帆船队的航海家亚兰梅为主帅。相比之下,亚兰梅不但技术高超,而且航海知识丰富,是当时最有名望的海军高级将领。果然,亚兰梅不负众望,他带领的法国军队率先驶入了今天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港,而英国船队还在海上颠簸。亚兰梅登陆之后,把海港命名为“拿破仑港”。当军队正要安营扎寨之际,亚兰梅被一只飞来的蝴蝶吸引。他对自然生态素有研究,发现这是极其罕见的品种,于是下令全军停止整修,跟他一起追踪蝴蝶,希望找到更多的珍贵的品种。正当法军走入山谷,远离海港的时候,弗林斯达的英国海军登陆。原先他慨叹迟来一步,可是却见停泊在海边的法国军舰上空无一人,也不见法国人留下任何占领标志,甚至没有一兵一卒驻守,弗林斯达大喜过望,马上派兵把整个海港占领。当亚兰梅心满意足的带着无数珍贵蝴蝶返回时,惊讶地发现海港插满了英国旗帜,英军严阵以待,并以占领者的身份祝贺亚兰梅的收获,并要求法国人立刻离开。法国人至今仍忘不了,伟大航海家兼自然生态学家亚兰梅因为一只蝴蝶而失去了整个澳大利亚。我希望我们的干部,不要因为你喜爱的“蝴蝶”而丢了我们的“澳大利亚”。我不反对我们的干部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教学和研究,但是你既然走到领导岗位上,就要主要考虑你所从事的领导工作。正因为这样,我想我们的学术尖子,尽量不要让他从事或过多地从事行政工作,这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大计决定的。如果你选择了行政岗位,你就要学会处理好这个关系,我也相信大家会处理好这个关系。总之,只要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好了,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就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这次会议的要求和任务

 

这次会议要全面总结2005年的工作和“十五”期间的工作经验,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实现我们学校2006年以及“十一五”期间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二个任务是讨论2006年工作要点和工作思路,要全面细致、认真扎实地安排好2006年的工作,使我们的“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第三个内容是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我们整个干部队伍的智慧来修订学校的政策体系,通过这些政策体系的修订,使学校形成更加良好的运行机制,形成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加广泛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师生发展学校、建设学校、献身学校事业的积极性,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这次大会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